國內部分體育場館經營不善處閑置或半閑置狀態
最近,出差外地搞調研,發現一個現象,挺讓我意外。每到一地,高大氣派的場館設施一應俱全,奧體中心、文化中心、體育館等,十足的“高大上”,視覺沖擊強,規模體量令人咂舌。與之對應的是,大多場館空空蕩蕩、冷冷清清,鮮有什么活動,偶有稀疏的人群,沒有人氣可言。偌大的場館處在閑置或半閑置狀態,讓人感到非常可惜。
記得有段時間,媒體對體育場館閑置做過系列報道。一些城市場館尤其體育場建成后,后續開發利用跟不上,造成優質資源閑置浪費。安徽巢湖體育場被種上了菜,南京國際賽馬場變成停車場,都是轟動一時的活生生的例子。
而今親身觀察,才知這現象絕非個別,較為普遍,遠的不說,身邊就有不少。筆者親眼所見,許多場館利用率極低,即使個別利用的,也應付了事、不像樣子,一個城市奧體中心居然有臟乎乎的燒烤店,煙熏火燎一片,實在是不雅不配。長此以往,情狀堪憂。
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,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,體育文化需求更是迫切,建設必要的場館設施成為城市必需。再加上重大賽事活動的舉辦,更加劇了這種建設趨勢。
但這里面是有門道的,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。在省域層面上講,省會城市、龍頭城市建設場館自不待言。普通地級市則有所不同了。沒有個章法,你有我有全都有,是不行的。可惜這章法未得重視,各地盲目跟風、快速復制,造成今日場館林立的景象。這種扎堆式的場館建設行為背后,必然是嚴重的城市建設同質化。一個模子、一個樣式,千城一面、千館一樣,沒有差異,缺乏特色,后續開發動力肯定不足。
這里面有諸多原因。城市建設趨同,城市間形成惡性競爭。場館建設缺乏基礎論證,與實際需求測算不到位,盲目決策上馬,未做到因地制宜,省域統籌布局與地方銜接不暢。城市建設還是傳統老路子,只重“建”,單線條思維,不問管理,不管運營;建完即完,后續開發缺失,價值不能最大化,脫離可持續發展軌道。
再有,普通地級城市,集聚人口能力有限,常住人口和外來人口相加,總體的體育文化需求小于場館年度容納量,“求”小于“供”的矛盾突出,注定場館無法充分利用。
在改革的時代背景下,無論城市的決策者還是管理者,思維的拓展很重要,樹立統籌思維、系統思維、整體思維很重要。公共場館建設,是城市發展的基本構成,涵蓋了建設、管理、運營等整個鏈條,需要一體化推進,不能只重一點不及其余,旨在由城市建設向城市運營轉型。
城市場館資源的運營,政府得從微觀事務中撤出,實現由主導者到監管者的角色轉換。聘請專業化團隊,委托管理運營,保障基本公益職能,拓展商業運作規模,確保場館飽和利用,將這些優質資源變成實實在在的效益。到那時,城市功能有了,城市活力有了,城市品質有了,城市發展自然躍進一步。(
- 上一篇:PVC地膠及懸浮地板原材料料的三種分類 2014/4/22
- 下一篇:海峽奧體中心體育館8月竣工 11月辦國際羽毛球賽 2014/4/21